400-8099-218
河南检察官孩子身陷“高考答题卡掉包门”

发布时间:2018-08-30 18:13 来源:m.evisa.net.cn

近日,河南4名家长集体向河南省纪检委和监察委实名举报河南省招生办朱玉山等人“严重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偷梁换柱掉包高考答题卡”等违法行为。

 

这 4 名高考放榜成绩与考后估分相差悬殊的考生中,有三名考生家长通过各自的私人关系或者正规维权途径,与孩子一同看到了各自的高考答题卡后均称:被认定为高考成绩的答题卡,与他们在考场上填写的答题卡不同。

 

 

苏先生去北京向相关部门反映,希望彻查此事,但除了交材料排队等候,什么进展都没有。“在北京排队交材料,呆了一个礼拜,没带衣服去换。回到郑州家楼下时,我把衣服脱了,扔到垃圾桶里了,衣服都馊了。我一个管举报的人,成了举报人。”

 

2018年7月中旬,河南检察官苏洪先生开始在自己的微博上、朋友圈发文;从而引来了另外三位同样怀疑自家孩子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的家长。

 

苏先生的帖子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1高考成绩关乎着考生的命运,高考试卷和答题卡应该向考生公开;

2估分成绩与查询成绩悬殊太大,“答题卡被掉包”;

3希望相关部门彻查此事。

 

(实名举报的河南检察官苏洪先生)

 

7月下旬,河南省纪委监委介入调查;而在得知省纪委监委介入调查后,苏先生动了实名举报的心思。

 

而4位考生家长中正巧也有一位在职检察官,两人碰头商议、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实名举报。

 

“在多番测试后,我们觉得孩子不可能撒谎,查看答题卡后又发现了解释不通的现象。我们虽然是检察官,但更是一名孩子的父亲;父亲不替自己的孩子说话,一辈子会良心不安。”苏先生说。

 

7月22日,苏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一篇万字举报信;正是这篇万字长文在网络上慢慢发酵起来。

 

8月5日,自媒体某财经精简编发了苏先生的举报信;该篇文章很快刷爆了朋友圈,阅读量瞬间10万+。

 

8月16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官网“重要新闻”一栏正式公布了“关于网络反映“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问题的调查结果通报”。

 

 

在小编有生之年的记忆中,高考答题卡都能被质疑掉包,这还是头一回遇到。

 

如果“高考答题卡掉包案”被查证属实,这将成为一起高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严重伤害高考的公信力——连答题卡都可以被掉包,高考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而随着河南招生办官方通报的正式发布,该事情似乎就此告一段段落,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谁都看得出来这4位考生的“高考答题卡掉包门”疑点重重。

 

因为这几名考生、家长是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自己的答题卡被掉包的,一方面是考试成绩与自己预估的相差太大,另一方面,答题卡上有涂改痕迹,据考生称不是自己的。

 

苏洪的女儿估分为627分,查询成绩335分;

杨国强的儿子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30分;

卢晓梅的女儿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43分;

邹安云的儿子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61分。

 

 

针对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的举报,就有不少网友质疑,既然可以掉包,为何不直接重新写答题卡呢?

 

因为相比掉包,要抽出他人的答题卡,变为自己的答题卡,还要模仿他人笔迹伪造答题卡的“高难度”来说,直接重写答题卡,容易操作多了。

 

那些人既然已经有能力实现直接将答题卡掉包,那么很显然,重写一张答题卡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从具体动机看,掉包答题卡,无非是为了获得高的分数,只要自己的分数高就可以,没有必要让另一个人的分数低,把自己答得很差的答题卡掉包给他,这也会让掉包被发现的风险增加。

 

除非答题卡数量是固定的,没有可以重新填写的答题卡,但这对于可以内部操作的人员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如果是内部人员滥用权力操作,不重写答题卡而采取掉包方式,令人匪夷所思。

 

当然,答题卡掉包,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有人为了陷害某人,想到令其孩子高考成绩变差的方式,找到这张答题卡,进行篡改,但这无疑属于脑洞大开的想象了。

 

不排除是有这种可能,但如果是这样,那也是史无前例的了。

 

·可以清晰看出该张答题卡有多处人为痕迹的涂改

(本文图片来源:河南教育、新京报)

那么必须确认答题卡是否是考生本人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目前也存在用于爆料、举报的答题卡,是否是学生自己涂改,但称是他人掉包的问题,因为如果是他人掉包的答题卡,应该是答题卡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都应该从另外一个人的改为这一个人的,都有涂改的痕迹,但应该和本人的信息全部对上。

但从目前披露出来的爆料信息看,只是局部涂改,没有都被涂改,而且有的答题卡的考生号与条形码上的考生号对不上,如果是掉包,这样的操作也太粗陋了。

其次,从高考阅卷设计看,要掉包是十分困难的,答题卡上有条形码,把有条形码的答题卡要换为另一个人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当条形码扫不出时,可手动输入考生号),除非内部专门标记进行处理,或者把条形码剪下来贴在另一张答题卡上。

究竟是内部人员滥用职权胆大妄为掉包答题卡,还是学生家长在“维权”时,对答题卡进行涂改,这都需要调查清楚,以解开“答题卡掉包案”之谜。

这也是向公众介绍高考考试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审视高考考试安全是否还存在漏洞的一次机会。

 

对于此次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你怎么看?

到底是掉包了还是没掉包?

上一篇:欧洲发达、高福利国家移民——荷兰移民,性价比高,最快3个月获身份
下一篇:没有了

海辰出国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