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 | 中国老人初到多伦多:不一样的体验,每天都是全新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8-05-18 14:43
来源:m.evisa.net.cn
习惯了国内生活环境的人,初到加拿大肯定会有些不习惯,但逐渐适应后会爱上这里。本文作者就是如此,他和老伴在加拿大的一年时间里,见识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便利,比如想在图书馆借书,可以先用电脑预订,到了图书馆后直接取走预定的书就行,还比如想要就读新移民免费英语学校,考完等级测试后工作人员会主动电话联系你注册信息,这些无一不让作者感叹,生活在这里太幸运。"
去年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回味、也是最难忘的一年。这年我和老伴一起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初来乍到,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冲击,扑面而来,许多的感受通过文字得以记录,偶然翻翻,感慨良多。
初到多伦多
飞机到达多伦多已是傍晚时分,机舱外的天色渐渐转为灰暗,从多伦多上空往下看,这个城市似是一片广漠无垠的大白布上缀满了黄灿灿的宝石。入境手续十分顺利,八时三十分出机场门口时,女儿在家里还没有出发。接到我们在机场打去的电话,女儿女婿搭乘预租的小车于九时到机场迎接我们。
女儿家的三层楼寓所的第三层原是女儿女婿居住的,现在让给我和老伴,他俩儿搬到二楼住。一楼是客厅,餐厅和厨房。房间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灰白色的地毯,白色的墙壁,和窗外白色的雪景相映成一片冰晶洁白的世界。窗外白茫茫一片中,只有昏黄的街灯周围看得到静静飘落的雪花。
来多伦多十天,我和老伴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个地方了。一点也没有到异国他乡的感觉。除了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天很蓝很高,生活环境优于广州外,其他和广州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饮食起居外出之方便更是原来没有料想到的。吃的青菜和广州一样新鲜,而且比广州好吃,又甜又嫩。
女儿女婿为了我们出国后的生活方便,在购买寓所时特别选择了附近有超市(华人和西人超市都有)的住宅区。寓所附近有个图书馆(整个多伦多有九十多间图书馆,且是联网的,可以从一个图书馆借到所有图书馆的书),一次最多可借出五十本。我女婿去图书馆,每次都抱一大捆书回来。那天,他带我去图书馆还书和借书。他进了图书馆,把要还的书放在还书处柜台上,一言不发就走,又到书架上抱起一捆书走,然后到门口登记。整个借还书过程不到十分钟。原来他在家用电脑向图书馆预订书,图书馆就会从全多伦多的图书馆里找到他订的书,送到他指定的图书馆的专门的书架上,每本书上还附了张纸条,上有他的借书证的最后四位号码(为了保护隐私)。据女婿说,若你前来还书时,图书馆已关门,你可以在图书馆侧旁的一个还书箱入口处,把书塞进去。如遇里面已经塞满书,还可以把书就摆在图书馆的门口。
"英语学校"入学试
女儿替我打电话到英语考试中心预约了英语考试。因为考试地点离家还很远,女婿怕我不认得路特意驾车送我去。我们在约定时间前十分钟到达考试中心,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自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一干就是四十二年,直到退休,其间再没有去上学。如今我年届六十五,却在异国他乡重新走进课堂,所以心情特别兴奋;紧张的是我为迎接这次考试早在移民前就开始“认真”准备,我一直担心自己年纪大,口语无法过关。
临考前一天下午,女儿讲她刚来多伦多头两个月时学习英语的情况,说她“连做梦都在学习英语”,为了应聘见工时不怯场,甚至把自己的“简历”都背个滚瓜烂熟。也许女儿这句话给了我启发,在去赴考的这一天早晨,我打了一个自我介绍的“腹稿”,没想到这个“腹稿”在入学试中起到了作用。
到了十时整,从里屋走出一个中年妇女——主考老师,她叫我进去,我怀着十分忐忑不安的心情被带进她的办公室。整个考试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考试结果 :听力二级,说三级,阅读三级,写作三级。老师说:可以进二级班,也可以进三级班。我选择了三级班。
我的学生生活
学校离我们住处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我到课室时还不到九点,里面空无一人。不一会儿来了几位女士,都是说粤语。九点过后,老师让我们到501室,课室四壁摆了十多台电脑,我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接着老师就分给每个人一个磁盘。里面是一组短文,除了文字还有声音。这个班开学已有一段时间,因为有了空缺才通知我来,老师向我问了一些话后就把我叫出去,她把我带到学校办公室(新生注册的地方),然后对我说,根据我的情况,希望我去“二级”班上课,说是一步步上来比较好,问我有没有意见,我当然没有意见。这样很快又办了“二级”班的入学手续。由另一位女教师把我带到另一课室。
一进课室,我还没有转过神来,就听那个老师说,这里全是女士,就你一个男士。全班十三位同学,其中两位看装束就知是巴基斯坦妇女。还有一位看上去有点像俄罗斯人,后来才知道,她是埃及人。后来跟邻座那位来自广东新会的同学交谈,知道这里每逢单月一日开新课。她已经上过一期。我问她为什么可以一直在一个级别的班上课,她说只要你愿意,可以一直在一个级别的班上课,但升级了就不能再读低一级的班。她为了学习基础打好一点,所以继续读这个班。
记得开学第一周,我们是以“家庭”为专题,所做练习都与此有关。阅读材料内容都很有趣。如阅读材料之一《起名字》,主要是介绍西人起名字的习俗。之后我们学习另一个阅读材料——《一个大家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多伦多有一对夫妇,双方年龄都是47岁,生有十一个孩子,最大的23岁,最小的3岁。这是一个很特异的家庭,因为加拿大平均每户是1.7人。
我们围绕这篇课文“家庭人口多好还是少好?”,分正方和反方两组进行辩论;又要求每个学生带回自己家庭的照片,上台介绍,再把讲话内容写出贴到班级墙上。我也第一次用英语连贯地说出一段话,并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幸福的家庭”的“作文”。在“老人家医治聋哑英语”的路上迈出了一步。
不知不觉,来加拿大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有不少人问我:习惯吗?我总是爽朗地答道:“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在享受过去从未体验过的全新的生活。”